深圳机场
从机场看一个城市的变迁,最让人莞尔与感慨。没研究过新加坡樟宜机场或是芝加哥奥黑尔机场的变化,但一个是在城市的名字就代表了国家的弹丸之地,另一个就是以第五大美国城市闻名至今的城市机场,其变化也可能表现了某种经济阶段的旅行生活变化。但机场似乎就是机场,再怎样变化,不外乎是候机楼和跑道的结合,但愿那是某种自以为是,起码深圳机场的变化是最能代表中国这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变化。
深圳,这个和香港隔界相望的曾经小渔村,地位不能跟北上广相比,重要性不能和香港、东京抗衡。刚开埠的深圳小渔村,完全只是一个出口加工区,比邻香港的弹丸之地而已。
爱德华·霍珀画笔下上世纪三十年代芝加哥突然处于新建筑拔地年代,却在画作中体现了一种在现代都市中的“苍凉的梦幻”,今天的深圳有点像那时的芝加哥,现代的规划和建筑的形式使城市被资本和设计强行分割。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快速路城际铁路穿城而过。如此欣欣向荣和繁华喧闹的现代新兴都市让所有人神经兴奋,不能自已。即便如此,作为画家的爱德华·霍珀却能以第三者的冷静以画作反映出人与现代都市建筑的关系,那就是他自己说的“我可能无意中画出了一个大城市的孤独”,似乎是如笔者这样外来过客在深圳机场才最能准确反映了这三十年中人和城市的关系,一个从渔村变成中国第四大都市的城市,折射出了近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水泥森林,层林尽染,泥腿子前脚迈进高大尚,后腳还在农田里,烟囱的黑烟变成了雾霾,青山绿水片片灰暗。一个渔村的变化就是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地的缩写,令人惊异和困惑。
三十年前第一次来广州出差,顺访深圳,沙头角的水货,走私汽车的北京大爷,灯红酒绿的卡拉OK,满街都是来淘金的内地客和财大气粗的香港小财主。令我等北佬有些不知所措,只能混迹于拿着真假鳄鱼皮包持假信用证,信誓旦旦谈不存在买卖的各路豪杰中。那时的深圳,混乱不堪,湿热难耐,机场长什么样更是完全不记得,反正不会比今天西北三线城市的临时机场好多少。机场是一个城市的门户,反映了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居民生活的水准。如同奔驰不会在贫民区设销售办公室一样,一个破烂的城市也不可能有一个繁华的机场,经济规律使然。
相信深圳在三十年前没有一个现代化机场,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客流、没有需求、没有市场,何来动力建设现代机场。之后印象里是造了个新机场,仿佛是北京六十年代机场的配套工程,当然水平高了不少,却和任何一个国际上的机场无法相比。
八十年代在芝加哥奥黑尔机场人行走廊里闪烁的霓虹灯和泉水叮咚般的现代音乐而印象深刻,因为中国见不到。九十年代末的新香港机场亦让人打开眼界,现代豪华的高富帅典范。引得不少市民在刚刚开业的机场不出行也必须来参观一番。可那是香港,和我等大陆同胞的北佬身份认同上对立有隔阂。之后,是北京的新机场,这下很有些让人扬眉吐气的意思了。深圳这个昔日的渔村已多日不去,机场又有何需要关心,但若今天阁下有时间往深圳,深圳机场的宏伟规模和庞大气势是足以令当今国内外来的其他各个机场相形见绌的。
一个在小渔村的地方建立起的全球一流机场,不仅因为这个基础的体量和规模,而是因为这个机场建立在这里背后的经济原因,那就是深圳当前的经济发展规模已需要这样一个庞大的机场。
北京机场航站楼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那个斯大林蛋糕式的小楼接待了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到美国尼克松总统,就是没有什么市民旅客。八九十年代的北京首都机场,也是一步步完善,建筑形式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直到奥运会时新机场的建成惊艳全世界。
深圳的机场完全没有给人以适应的过程,短短几年从一个小渔村机场到世界一流机场的华丽转型,令人瞠目。惊讶,左顾右盼之余,以为可以大开眼界。从旅客的休息室到各种品牌店都不输从荷兰到新加坡的世界级航空港。以航空专家的眼光看,一个城市的航空港是否能发展起来,关键看客流和物流,而这一切又取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否蓬勃,市场有无需求。没有供求自然也就谈不到客流和物流,深圳机场的发展可谓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写照。
笔者当年在美国上学时的小城,仅以学校为主要经济支柱。对外联系也有一个小机场,航班时有时无。美国经济不景气,航空公司的短途航班也是从未有过大发展,好在德州居民也有钱,富商大贾平民百姓都可以玩自驾飞行。笔者的导师也曾买了一架小飞机过一把飞行瘾。如此一来,航空公司的客源就更少了,倒是机场的起降有所增加,但无论如何,一个大学城的机场没有能发展成航空港,那些准备投资机场的资本应该做些有益的家庭作业了。然而无论怎样分析,深圳机场的客流以及优良的地理位置都是让投资者垂涎不已的。
有位朋友曾说,不知何故,一到机场就让我激动不已。不知他是因为在机场可以见到久别重逢的亲朋好友才是如此呢,还是因为准备离家踏上新的征程才心潮澎湃。无论如何到了深圳机场,他都会激动的,因为深圳机场太大了,可以既不旅行也不接送客人,就在里面散散步,也足以让人有一种新感受了。